(相关资料图)
“东川区80%大蒜供应来源于大寨村,80%的大蒜由大寨人种植。”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大寨村,被誉为“大蒜之乡”,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万亩,总产量1万余吨,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村域前列,是全国上市最早的大蒜。
大寨大蒜因具有“上市早、品种优、产量高”市场优势,远销四川、重庆、贵阳、兰州等地,2022年度大寨村大蒜产业总产值达1.08亿元,是昆明市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,是东川区3个万亩产业之一,也是东川区唯一产值过亿的农业产业。2022年直接带动大寨村实现户均收入42327元,脱贫户、监测户户均收入37812元。
走出去、引进来,顺开放之势选定“一条路子”。东川区大蒜种植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。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,随着东川区矿业发展,新增大量外来人口,蔬菜需求日益增长,大寨人大胆走出去,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引入了大蒜品种——红七星,并进行品种改良,对种子采取低温破眠技术处理,打破种子休眠,促使大蒜减少抽薹,让地下块茎提早膨大,早成熟上市。大寨村因其特殊的水质、土壤、气候等自然条件,种出的大蒜具有色紫、早熟、个大、独蒜率高、皮色光亮、含水量低、香辣味浓、耐贮运的特点,一跃成为东川规模最大,且品质最佳的大蒜产区。大寨大蒜种植迄今已有30余年历史,成熟的种植经验让大蒜发展有章可循,规模不断扩大,成为东川区“3个万亩”产业之一。
融进去、联起来,聚组织之势形成“一种合力”。组织化管理,为产销“保驾护航”。通过组织化管理模式,解决了村民从选购蒜种、播种、挖蒜、分拣、晾晒、销售各个环节的后顾之忧。
探索推行“党总支+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。以合作社为载体,推动大蒜产业发展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通过党建引领,2017年成立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大寨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(以下简称:大寨村经联社),现有成员200户800余人,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由合作社统一订购蒜种,把好种子关。二是大力实行购种优惠,提升农户积极性。由合作社先发放蒜种给农户,农户种植售卖有收入后再支付蒜种钱,实行“先种后买”,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,另外购买蒜种实行优惠价格,脱贫户每件蒜种(约52公斤)优惠100元、一般户优惠50元,增强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。三是积极争取金融扶持,私人定制“金蒜贷”。大寨村党组织积极协调东川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,针对大蒜产业发展给予金融支持,投放了定制化产品“金蒜贷”,为大蒜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,以金融助力“三农”服务乡村振兴。
沉下去、优起来,趁科技之势打造“一个品牌”。技术赋能,为产量和品质插上“腾飞翅膀”,由于长期连作,农户施肥补给不足和偏施化肥,过度使用农药除草剂等综合因素影响,大寨村的大蒜种植区出现了土壤板结、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,使东川大蒜产量降低。为解决该问题,街道协同东川区经作站多措并举,成效显著:
一是创新技术,提升效能。东川区经作站技术人员创新采用“两多两减一补充技术”,通过多施有机肥、多施生物菌肥,减少化学农药、化学肥料的施用,补充中微量元素的方式,促进土壤中团粒结构的形成,有效解决土壤问题,初步实现旱涝保收的目的。二是选定培育,规范种植。在大寨村选定了2000亩“东川大蒜”规范化种植区,统一标准进行部分有机肥替代化肥,普通复合肥改用含硫基的复合肥,规范化种植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大蒜产量,经现场测产,达到了技术方案中的预期目标。三是技术合作,适应筛选。东川区经作站与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合作,将提纯复壮的大蒜品种分作两部分,其中一部分做品种实用性实验,用8个品种做品种适应性筛选。四是因地制宜,优选良种。根据“一山分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地理特点,海拔跨度较大,优选了海拔1800米及2400米左右的两个种植区试种未经过低温破眠处理的21种蒜种,从中选拔出优质良种,提升独蒜率,解决大蒜异地引种问题。
跟上去、富起来,壮集体之势实现“一个目标”。通过大寨村“两委”及合作社带动,村内脱贫户、监测户2022年人均收入13599元,同比增长2543元,较2021年增长18.78%,农户增收渠道稳固,收入稳定。
一是集中分拣,提高效率。分拣大蒜是一门学问,一般要依据大蒜大小将大蒜分成5到6级,为让村民更加方便分拣和晾晒大蒜,2022年,“东川大蒜”产业园建设项目落地大寨村,这是东川区启动建设的首个农业产业园,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成。二是统购统销,稳定销路。大寨大蒜的销售模式主要通过大寨村经联社及种植大户统一收购,再销往外地,实现双赢。从之前的散买散卖,发展到现在由合作社统购统销,彻底解决农户销路问题。三是与时俱进,探索电商。目前,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约有二三十家,一般合作社收购占比约为三分之一。合作社正在进一步探索电商发展,提高扩展销售渠道,提高销售价格,促进群众增收。
昆明市碧谷街道党工委供稿